日前,《中國青年報》和夸克App聯合推出《2022年輕人數字生活白皮書》(簡稱《白皮書》)顯示,2022年度年輕人熱門生活技能前5名為:做飯、收納、移動辦公、養花、自制家具。今年,不少年輕人經歷了居家生活,當獨自面對生活,一向“飯來張口”(餓了點外賣)、“衣來伸手”(打掃衛生、衣物收納靠保潔阿姨登門)的年輕人,開始補習起做飯、收納等生活技能,許多人真切發現了“勞動最光榮”的真諦。
也許,很多年輕人連自己也想不到,近年來在自己身上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。一些人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做飯、收納,還有一些可以用撿來的垃圾打造家具,裝點自己的小家。在過去,這些事情可能會讓年輕人感到難為情、丟面子,而數字時代則賦予這些行為環保、節儉、自強自立的意義,更重要的是,這體現了年輕人對勞動全新的態度。這也說明在人工智能時代,開展對大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,一點也不過時。
2020年3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》,提出“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,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,創新體制機制,注重教育實效,實現知行合一,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”。2022年9月新學年開學,勞動課在中小學正式成為獨立課程。在勞動課程的教學規劃中,老師們打破了教育空間的限制,創新利用社會實踐、校內技能比拼、家庭勞動作業等進行教學探索,讓學生們在自然間、教室里、家庭中,“解鎖”更多勞動技能。
對于國家如此重視勞動教育,有部分輿論質疑,都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,很多體力勞動崗位在未來都會被機器人替代,為何還要讓學生做體力勞動,難道學習就不是勞動嗎?這是對勞動教育的片面理解,勞動教育不只是讓學生做體力勞動,而是要學習做家務勞動、生產勞動、服務勞動,在參與勞動中,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技能,以及健康的勞動價值觀,尊重勞動,尊重普通勞動者。
與年輕人已經逐漸熱衷學習生活技能不同,我國有部分家長,還在給孩子灌輸遠離勞動、不做普通勞動者的“有害認識”。如在短視頻平臺上,就有家長以讓孩子做體力勞動,體驗勞動的艱苦,來教育不愿意讀書的孩子,而這些視頻竟然還受到不少人的追捧??蓡栴}在于,每個孩子都會走向社會,他們不可能都上北大、清華等名校,而會成為普通勞動者,就是上北大、清華,也不能保證他們就享有飯來張口、衣來伸手的生活。2022年,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,2023年將達到1158萬,這些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是高等教育精英時代的“天之驕子”,而是普通勞動者,要以此確定自己的擇業目標,進行職業與事業發展規劃。
所以,這五大年輕人熱門生活技能,折射出年輕人勞動價值觀的變化。這是適應社會發展做出的與時俱進的調整,同時也要求我國的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,要及時做出從精英教育時代到普及化時代的育人理念調整。不能只關注知識教育,更要重視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生活教育、生存教育與生命教育。
就此而言,上述《白皮書》不僅對數字行業發展有益,有助于了解年輕人群體的變化,也可為我國教育改革與人才評價改革提供新的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