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實“雙減”做減法,各地各學校大刀闊斧,雷厲風行,態度之堅決,速度之迅捷,落實之到位,可謂前所未有。但是做完“減法”之后必須做“加法”,而且“加數”還要多,這樣計算出的“和”,才看得見學生“全面發展”“健康成長”,才拿得出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佐證,才能讓家長的“焦慮情緒”實實在在地得到緩解乃至消除,這項民心策略、民生策略和國家民族的戰略策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以有效的提質增效策略支撐“雙減”落地,這已經在學校和教師中形成了廣泛的共識,但是,學??梢曰蛘哒f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才能達成提質增效目標,各校尚在探索、總結和提煉之中。為尋求答案,筆者近日走進了蓬溪縣實驗小學校。
“實驗”,是該校校名中的核心詞,它規定了辦學重要目標之一——要能在辦學理念、策略、方法等方面探索出新的、可推廣的成果。“人小事大,實驗當真”,這是實驗小學的校訓。“雙減”無需實驗,因為它是強制性的,但實施“雙減”如何提質增效則需要實驗。實驗小學校長申毅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:“落實‘雙減’,學校層面必須要有戰略觀和全局觀,實驗小學提出了‘一二三四’策略:一是突出一個核心,以質量為核心,‘質量’并不是單純理解為分數值,而是應該綜合學生的興趣、特長、習慣、禮儀等因素,也就是學生素養綜合發展值;二是抓住兩個重點,課堂教學和作業的設計與布置;三是夯實‘備、上、批’三個環節,即備課、上課、批改作業;四是聚焦四支隊伍,包括管理隊伍、教師隊伍、學生隊伍和家長隊伍,因為‘雙減’不是單打一的戰斗,而是多軍種協同作戰的重大戰役。”
學校設計的藍圖和戰略決策能否轉化為老師的戰術行動呢?座談會上老師們的發言給出了答案。
“以備課為例,集體備課不流于形式,主備不推責任,備課必須解決問題,突破難點。比如《___即景》單元習作教學備課,我們教研的時候就達成共識,把學生帶到郊外,感受田野風光,即興觀察,現場指導寫《田野即景》。”語文組熊海的發言印證了“兩個重點”之備課環節課堂教學設計的變革。同樣是作文教學課堂,徐艷萍介紹,她不是引導學生回憶游戲選材寫作,而是現場開展游戲,讓學生體驗生活而即興寫作。數學組鄧君介紹了聚焦課堂預習習慣、提問習慣、抓關鍵問題的培養等教學策略。
“課堂教學必須上演提質增效的重頭戲,老師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高效的教學,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高效的學習。”總結抓高效課堂建設,申毅如是說。趙金執教《bpmf》,備課求精,教法求活,教學技巧嫻熟,課堂活潑而有規矩,學生參與度高,參與面大,課堂效率高;張英執教《升國旗》,每一個環節都有出處,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多余的,每一個環節都能詮釋《課標》,被譽為典型的高效課堂。在探索語文學科提質增效的同時,副校長周文娟創新班級管理,采取“細化小組成員角色分配”“量化組員任務分配”“優化總結、評比、表彰”等策略,以“任務驅動型小組建設”給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學校提出的“兩個重點”中,作業設計板塊如何適應“雙減”?老師們各抒己見,暢所欲言,可謂新招頻出,亮點很多。解決優生吃不飽,數學組嘗試優生自己找作業做、自查找問題、一對一過關等策略。語文組貫穿實驗小學“書香伴成長”第二課堂理念,在閱讀板塊突出國學經典、兒童文學名篇,探索設計群文閱讀、自主閱讀、摘抄閱讀、批注閱讀和練習閱讀等多種閱讀作業,并在周一輔以閱讀交流、分類指導環節,以文化和童趣浸潤心靈,營造“比學趕超”的閱讀氛圍。另外,布置家庭寫作作業,于學生而言難度很大,易挫傷習作興趣;于家長而言,容易引發家長焦慮。針對這一特點,語文組提出了設計書面家庭作業“不把寫作作業帶回家”的主張,很顯然,這一做法就不止是緩解家長焦慮,必然能消除家長焦慮。
“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,但是布置口頭作業如果沒有家長配合,作業就容易流于形式。”老師們的擔憂不是多余的。針對這一現實,學校積極探索家校溝通策略,“引導家長,感染家長”,最大限度地尋求家校合作,實現家校共育。在手抄報比賽中,學校將探究性作業、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和德育實踐類作業同辦手抄報相結合,評手抄報等級獎同評“優秀指導教師”“最美陪伴家長”獎相結合,“一次辦報,兩個結合”,可謂創新之舉,務實良策。
老教師陳君洪認為:“‘雙減’減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,這還不夠,還要讓學生的心靈負荷減輕,要采取浸潤式教學,使學生學習興趣增高,知識面得到拓展,能力得到增強。”改革后的課間操組合正好就詮釋了這一“浸潤式教學”思想。下課鈴聲和課間操序曲之后,在《站在草原望北京》音樂聲中,學生開始兩分鐘民族舞律動,隨后是主運動——做廣播體操,冬季增加一個環形跑,輔以齊誦師生合作創編的一首小詩,解散后回班途中唱一首紅歌,齊誦的小詩和齊唱的紅歌每周一換。單從課間操改革來看,體育運動中融合學科元素,滲透德育和綜合素養訓練,實驗小學的這一做法已經實現了“雙減連加”的效果。
“全方位落實‘雙減’,家長認識跟不上怎么辦?對分數的要求不高,老師出現懈怠心理怎么辦?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怎么解決?教師、班級、學生評價體系需要做怎樣的調整?嚴禁以測試、測驗、限時練習、學情調研等各種名義變相組織考試,學業水平怎樣檢測,教學效果怎樣評價?”申毅直言不諱地道出了擺在學校面前的嚴峻課題。這種不回避問題、不回避矛盾、不回避焦點的做法,本身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科學態度,擺出問題,正視問題,研究問題,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。
“雙減”,正在促進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?;A教育如何去功利化,如何去應試化,如何回歸公益化,如何切實發揮教育主陣地的功能,蓬溪實驗小學找到了“加數”并做起了“連加”,給出的答案是有效的,也是高效的,但仍然只是初步的,是局部的,我們期待包括實驗小學在內的眾多學校遞交更加系統、更為完善的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