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雙減”政策以及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得好不好,最有發言權的是學生。我們遵循“以終為始”的工作方式,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去思考“雙減”,去突圍課后服務,去推進教育的整體改革。
一、變“教課堂”為“習課堂”,配套作業課內完成,書面作業不出校門
“雙減”要落實,核心還是要著力課堂改革。如果還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、配套作業課后做、家庭作業校外做,這些頑瘴痼疾永遠不可能得到根治。我們需要讓學習真實發生,讓學生在課堂上“真學”,讓“雙減”從每堂課開始。
因此,我們把著力點放在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上,將傳統備課中的“教學設計”改為以學生學習活動架構為主的“學習設計”。我們借鑒特級教師管建剛的經驗,將“教課堂”改為“習課堂”。在“習課堂”上,要求教師把70%的時間還給每一位學生,進行自讀、自練、自寫、自背,要求80%的學生當堂完成“一課一輔”配套作業。確保配套作業課內完成,這是落實“雙減”的第一步。
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,在校時間延長了一個半到兩個小時,如果按照40分鐘一節課來計算,差不多有三節課。如何合理規劃好這個時間呢?我們提出書面作業不出校門。我們將課后服務的前三分之一時間留給各學科老師,一、二年級利用這個基礎服務時間,由老師領著學生開展海量閱讀;三至六年級學生利用這個時段,完成書面家庭作業。
去年11月中旬,學期過半,我們設計了一套總計24題多維度的“雙減”問卷,對我校三至六年級1041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。“這個學期老師采用‘習課堂’模式,你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嗎”,91.07%的學生選擇喜歡;“在習課堂上,你的課堂配套作業能在課內完成嗎”,93.2%的學生選擇能全部完成或能大部分完成;“有了課后服務之后,書面作業你能在學校里完成嗎”,98.37%的學生選擇能全部完成或能大部分完成。
把書面家庭作業攔在校門內完成,是我校落實“雙減”政策的第二步。課內完成配套作業,校內完成書面家庭作業,有了這兩條“硬核”指標,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才能得到真正減輕,不會出現越減越多、越減越重的怪象。
二、豐富課后服務課程供給,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所需
我校自2009年創辦至今,一直有一個“四點鐘社團”服務項目,引進外部資源,利用學校場地,對學生進行興趣特長培養,既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所需,又解決了部分家長“三點半”接送難題。我們為孩子推出了體育類、藝術類、創意類、實踐類等四大類四五十個興趣項目,受到家長的廣泛認可和孩子的熱烈歡迎。
全面推行課后服務后,我們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適時調整策略,通過挖掘現有教師潛力、利用家長和社會資源,為學生提供滿足興趣培養與發展的個性選修,讓課后服務增值,真正實現一手抓“雙減”,一手抓“雙增”。
1.巧妙組合,組出黃金搭檔
通過資源眾籌,一部分有專長的家長和志愿者愿意為學生提供興趣課程。但家長和志愿者畢竟都有自己的工作,不可能長時間、無條件滿足學校課程需要。為了解決這個矛盾,我們對社會資源進行巧妙組合,讓家長和志愿者承擔部分教學。例如,我們將茶藝、烹飪、插花三個課程組合在一起,取名為“生活藝術”,面向四、五年級學生,每周安排一節課。一學期20周,前面七周學茶藝,中間七周學烹飪,最后六周學插花。通過這樣的巧組合,既解決了家長無法長期來校送課的困難,又讓學生在一個課程內學到更多的技能與本領。
2.教師走班,個人課程有特色
全面實施課后服務之后,如何挖掘教師潛力讓課程助力課后服務?我們嘗試開設“教師課程”。比如某位老師比較擅長瑜伽,我們就安排這位老師在某個年級幾個平行班每周上一節瑜伽課,今天在一班,明天到二班,采取教師走班制。每位老師根據個人特長、愛好開發出一兩門教師課程。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達成共識:一個好老師不僅能教好國家課程、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,還能建構自己的教師課程,教師要從“學科人”走向“教育人”。
3.組織校隊,特色品牌有保障
過去,學校想成立足球隊、合唱隊、銅管樂隊等校級特色興趣組,最為苦惱的是沒有時間訓練。有些學校為了參加各級各類比賽,常常利用午飯后、大課間等零星時間安排學生訓練,甚至不惜犧牲學生部分正常上課時間進行突擊強化訓練。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,老師和學生都疲于應付,弄得身心俱?!,F在,全面實施課后服務之后,完全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。各類特色興趣校隊再也不會因為沒有專門的訓練時間而苦惱了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“雙減”“課后服務”是學校對學生加強藝術教育和體育鍛煉的絕佳時機。
4.紅橙藍色,三色課程有情趣
“紅”指紅色課程。唱紅歌、觀百部優秀電影、聽老紅軍講革命故事等,是我校課后服務時間每周都有的一項內容。每個星期五,課后服務時間都要比周一至周四延長30分鐘,我們將這段時間變成“紅色之旅”時段。這一天,在完成規定的體育運動之后,全校統一或以年級、班級為單位,開展豐富多彩的“紅色文化課程”。
“橙”指太陽的顏色,象征著溫暖、明朗、有活力。創新是活力之源,我們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創新課程。學校地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,這一得天獨厚的區域資源成為我們開展課后服務的一個增長點。我們精心篩選適合小學生的優質資源,為孩子推出航空航天、納米技術、人工智能等創新大講堂,每個月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一次創新教育。
“藍”指海洋文化課程。對小學生加強海洋保護、海洋權益方面的教育,是我們學校結合地區優勢開設的又一項課后服務課程。我們與寧波市海事處簽訂共建協議,成立少年海事學校,編制《海事文化課程》。一至六年級每學期開設兩節海事文化課程,六年完成24課時。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波的路線作為這門課程的第一課,讓學生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去了解“書藏古今,港通天下”的家鄉寧波。
讓我們欣喜的是,這些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。在調查問卷中,對“你喜歡學?,F在的課后服務嗎”這個問題,90.34%的學生選擇了非常喜歡、比較喜歡。
三、親子100分鐘,為學生校外閑暇時光作指導
校內負擔減輕之后,學生回家后做什么呢?我們提出“把閑暇還給孩子”,讓孩子利用閑暇時光進行一些“無用之用”的嬉樂。教育家盧梭說:“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,要浪費時間。”讓孩子利用閑暇時光發發呆、讀讀書,與父母聊聊天,以及做做家務勞動,閑暇出智慧。我們都知道這么一個道理:要想身體好,不要吃太飽。同樣道理,要想智力好,閑暇不可少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,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,該休閑的時候要休閑,家長和老師要把時間還給孩子。
前不久通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,中小學校、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。我們對學生如何利用校外閑暇時光進行了建設性指導。我們號召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“親子共成長100分鐘”,即每天開展親子家務勞動20分鐘、親子閱讀30分鐘,每天陪孩子一起鍛煉30分鐘,一起探究、實驗20分鐘。我們編輯了一本“家庭簡易小實驗”指導手冊,為一至六年級學生提供一些有趣好玩的探究性實驗,供學生、家長選擇使用,譬如吸管噴霧器、雞蛋變胖了、鹽水醬油二重奏、西紅柿電池等。
“雙減”,就是要把學生從書房、培訓班里解放出來,讓他們多到戶外運動場、大自然中去強健體魄和感受世界;把學生的視線從電子屏、作業堆里解放出來,讓他們有時間仰望星空,有時間俯下身子去嗅一嗅花草的芳香,有時間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,有時間動手實踐;把學生的大腦從刷題、機械操練中解放出來,讓他們有時間天馬行空,有時間奇思妙想,有時間去創新、創造。讓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,面對“實施‘雙減’之后,你鍛煉身體的時間是不是增加了”這一問題,71.83%的學生選擇“增加了”;面對“實施‘雙減’之后,父母陪伴你的時間是不是增加了”這一問題,62.28%的學生選擇“增加了”;面對“實施‘雙減’之后,你參加戶外活動、社會實踐活動是不是增加了”這一問題,64.96%的學生選擇“增加了”。
“雙減”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,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、健康成長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。要真正打贏“雙減”戰役,教育需要作出整體性改變:從學生健康成長、未來所需的視角去重構課堂,去科學合理規劃課后服務時光,去指導學生的校外閑暇時光。
俗話說,只要思想不滑坡,辦法總比困難多。只要我們用心,就一定能讓“雙減”成為中小學生的真正福音。
(羅樹庚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、特級教師)
《人民教育》2022年第6期
作者:羅樹庚